故障排除


加工流程故障排時

營業人員事故處理手冊
永豐餘造紙股份有限公司
品協組編著


參考文獻:
一、WHAT THE PRINTER SHOULD KNOW ABOUT PAPER BY WILLIAM H.BUREAU
二、SOLVING SHEETFED OFFSET PRESS PROBLEMS BY GATF STAFF
三、OFFSET PRESS TROUBLES
四、印刷紙張 世界文物出版社 李凌霄著
五、彩色印刷技術實務 林啟昌、莊吉士合著



 

一、塗料屑、VESSEL PICKING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塗料屑
重要判斷資訊:
1.油墨種類
2.印刷速度
3.印刷壓力

1.找出塗料屑原點之紙樣及後續樣張5張
2.橡皮布上之黏著物(切記,黏起時以膠帶對折,勿黏在紙張表面上)
3.橡皮布上無黏著物,應取印版上的黏著物
4.批號取得
5.沒有原點時請參閱“紙屑”

1.放大鏡
2.透明膠帶

1.紙張被拔起的凹孔形狀為不規則,輪廓明顯
2.嚴重的可在白紙上找到塗料屑
3.印刷品上出現甜甜圈點,且大部份圈內顏色因塗料屑親水的關係,比正常顏色淡甚至轉成白點
4.如果均非上述情形應將之歸類於紙屑(DUST)
A.墨皮(油墨結皮物)
B.灰塵(天花板、空調管路、電燈)
C.噴粉過多

1.印刷壓力過大
一般印壓調整應以紙張厚度為準,不應以磅重為準。例如:158.2GSM的銅版紙厚度為13條左右,而250GSM灰銅卡是33條左右,故應於印前測量紙厚調整印壓
2.油墨太黏
一般油墨黏度以黑色最拈,又有季節之分,而各廠油墨之TACK值亦不同,例如888及SAKATA2001黏度均高適合銅版紙,若用於非塗佈紙類或紙板類則不適當
3.紙張表面不良
紙抄造時在清除烘缸上結皮的塗料時,掉落在紙面上

1.降低油墨黏度
2.降低印刷速度
3.降低印刷壓力
4.勤洗橡皮布
5.掉換色序
6.先行過水再印刷
7.更換橡皮布(橡皮布老化)
8.更改紙張用途

VESSEL
PICKING

 

 

1.VESSEL形狀方正,邊緣明顯銳利,有時可見明顯尾巴,並可於凹陷處看到纖維
2.VESSEL被拔起往往至第二、三色仍明顯發生

1.紙張表面強度弱

 




二、紙屑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紙屑
重要判斷資訊:
1.事故元兇
2.印壓印速
3.油墨種類
4.不良品屬印至第幾張後的產品

1.橡皮布清洗後開始印刷的第一張及停機前的一張紙樣,並註明印刷張數(可多取給張)
2.橡皮布清洗前的黏著物
3.客戶CLAIM之印刷品
4.批號取的

1.放大鏡
2.黑布
3.膠帶

1.首要原則為找不到紙面被拔起的原點
2.判斷未印紙張
A.紙邊(若已裁修有下列狀況為印刷廠責任)
a.以黑布擦紙邊,若佈滿白點、白粉時
b.以放大鏡檢視裁修紙邊,若非銳利平整時
B.紙面
以黑布擦拭紙面多張(堆放在表面紙張勿測)
若佈滿紙屑,可能為紙廠cutter不利造成
3.判斷已印紙張(堆疊底下為先印,在上後印)
A.白點由邊緣慢慢佈滿全面,甚至只在邊緣區
B.白點是突然全面性產生
C.白點全面性累計增多。A、B項屬印刷廠裁修不良因素居多,C項屬紙廠裁修不良居多
4.以膠帶黏取橡皮布上異物,以放大鏡觀查
A.有光澤且輪廓明顯為墨皮(油墨結皮物)
B.呈白點,條狀,纖維,可配合第二項判斷
5.其他
A.反面印刷才反應紙屑,可能為第一面印刷時噴粉過多或堆放環境不潔造成(如棧板木屑)
B.印刷品中固定白點且邊緣輪廓明顯時應檢視印版,可能為原稿本身即有的不良

1.紙廠CUTTER不銳利
2.印刷廠裁刀不銳利
3.印刷環境不潔
4.油墨結皮

1.先行過水再印刷
2.改善裁紙作業,印刷前紙張邊之清理
3.更改紙張用途
4.勤洗橡皮布
5.更換新油墨



三、紙張打皺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紙張打皺
重要判斷資訊:
1.印前是否打皺
2.印後打皺
3.印刷色序

1.紙張印後不良品
2.未印紙樣
3.紙態的曲線圖
4.批號的取得
5.紙間溫濕度

1.溫溼度計
2.相機
3.放大鏡

1.以放大鏡檢查打皺處的印紋在第幾色時未印到,若屬後續色再打皺一般屬印刷上問題
2.注意若兩面都印刷應了解那一面先印,如果第二面印刷的打皺,不屬紙廠問題
3.一般印刷打皺狀況
A.波浪
B.緊邊
C.咬爪不當
D.爪壓,印壓不均
判斷咬爪是否調整適當,慨略可由整排爪痕深寬度是否一致,排列有無呈一直線來判斷
4.有些屬原紙即有的不良
A.活紋,死紋
B.SUPER痕

1.咬爪抓紙不牢而使滑動
2.咬爪開閉時差引起紙張變形
3.前檔規不平直或紙張前緣彎曲
4.輸紙輪調整太緊
5.紙態不良
6.送紙歪斜致咬合不良

1.如紙態不良方法
2.降低印壓
3.調整FEEDER之輸紙,使送紙順暢
4.調整咬爪
5.切除橡皮布兩端與印刷無關的襯墊


四、背印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背印
重要判斷資訊:
1.印刷時間
2.堆放高度
3.油墨有無加入添加劑
4.紙態狀況
5.打樣稿的用紙及顏色
6.濕潤液PH值
7.油墨種類
8.印刷色序

1.發生背印之紙樣
2.未印白紙樣
3.紙態曲線圖
4.批號取得
5.紙間及印刷房溫濕度

1.放大鏡
2.溫溼度計

1.背印是發生在那一色,一般以4色黑最易發生
2.背印是發生在那一區域
A.全面性發生
可能與油墨慢乾,噴粉不足,紙張吸墨性差等有關
B.發生在紙尾或咬口
可能為收紙調整不當或直絲印刷時CURL,或設計滿版在紙尾的CURL
C.局部之不固定位置
紙面粗糙或紙底粗糙,或紙面凹凸
D.局部之固定位置
可能重壓或搬運不當造成該處墨膜特別厚
3.是否為了與打樣稿顏色相同而增加油墨量。
注意:打樣稿與實際印刷品用紙性質
4.是否有拖動過痕跡,若有拖動痕跡應屬搬運或油墨不耐磨擦方面問題

1.印墨層慢乾
A.濕潤液PH值過低(過酸)
B.低溫,高溼之環境
C.印墨量過高(墨層過厚)
D.油墨本身問題
E.紙張吸墨性差
2.堆積過高
3.噴粉不當
4.搬運不良
5.紙張粗糙
6.紙態不良
7.油墨未完全乾燥即進行後續加工

1.加入乾燥劑,但不可超過3%為宜
2.增加隔板或放慢速度
3.使用紅外線裝置
4.增加噴粉或改用大粒徑噴粉
5.放置較長時間再搬動
6.降低環境溼度,提高溫度
7.更換油墨
8.更改紙張用



五、套印不準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套印不準
重要判斷資訊:
1.印刷色序
2.印刷機型
3.各色套印間格時間
4.紙態

1.已全部印刷
A.取正式印刷後的連續樣張十張
B.套准及套不準之紙樣
2.只印少許
A.同1項之取樣法
B.未印紙張紙態狀況(曲線圖及紙張堆放高度)
C.紙張及印刷房溫濕度
3.批號取得

1.放大鏡
2.溫溼度計
3.相機

1.判斷絲向
A.直橫絲相混造成的套印不準非紙廠責任
B.伸縮方向與絲向是否吻合
2.判斷十字規線
A.橫絲印刷
4色機色序為BK-C-M-Y屬紙張伸之狀況(圖1)
雙色機色序為M-C,BK-Y屬紙伸之狀況(圖2)
單色機印刷受環境及多次間隔套印較為複雜不在此探討
B.直絲印刷
4色機色序為BK-C-M-Y屬紙張伸之狀況(圖3)
雙色機色序為M-C,BK-Y(即十字規線顏色出現先印色,兩邊平行等距,遠離咬口愈遠之狀況(圖4)
3.其他套印不準
A.十字規線非上述狀況之不準
a.紙張斜裁在雙色及單色印刷時,可由兩邊十字線是否歪斜判斷(圖5)
b.紙尾向外之喇叭伸縮(機器印壓問題居多)
c.紙張非伸而是縮時,為紙於印刷過程中水分散失,一般發生於雙色或單色(為受環境溼度影響,紙張保護不當)
雙色機色序M-C,BK-Y(圖6)
B.十字規線準但內文有套印不準
a.細字反白之4色套印易因拼晒本身精確度問題而套印不準,尤其是多模手工拼晒,或細字反白設計在咬尾最易發生
b.4色中某色的偏移,為拼晒或印機傳遞問題
c.紙態不良

1.印刷廠使用不同絲向之庫存紙
2.客戶未指定絲向,印刷廠又沒區分
3.機械性喇叭伸縮以小徑輥筒的機型較易發生
4.拼版不準(尤其是小版連晒)
5.晒板時底片鬆動
6.紙張斜裁,送紙歪斜(尤其單、雙色機印刷)
7.紙態不良
8.印版拉版過甚
9.邊規拉力過大或不足,紙邊受損
10.印刷版面用水過多
11.紙張水中伸長度過大
12.漿料扣解度高
13.印刷機調整不當
14.紙張各色套印時間隔過久,未加以保護

1.略有喇叭伸縮
A.以拉版方式處理
B.降低印壓
2.利用連晒或重新拼晒版
3.在裁修或移至4色機
4.縮短套印間隔時間
5.印完各色即保護紙張
6.直橫絲分開印刷
7.紙張調溼後再印刷
8.改變絲向印刷
9.減少版面用水量
10.控制印刷環境之溫濕度在恆溫恆濕
11.直絲印刷的伸縮可利用襯墊方式克服

圖1.png圖2.png圖3.png圖4.png

圖5.png圖6.png

六、著墨不良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著墨不良
重要判斷資訊:
1.印刷機型
2.濕潤液PH值
3.印刷色序
4.印壓印速

1.合乎標準之紙樣
2.印刷不良品5-10張
3.批號取得
4.白紙(未印)5-10張

1.放大鏡
2.PH直試紙

1.四色印刷中單色不著墨
A.不著墨現象發生在同一處
B.不著墨現象發生在不同處
2.疊印色之著墨不良
不著墨現象發生在二種顏色的疊印區
3.平行於印刷輥筒之條紋
4.垂直於印刷輥筒之條紋
5.滿版處印紋不實
6.滿版沒問題,平網花花

1.四色印刷中,不著墨現象發生在同一處
A.可能為印壓不足
B.橡皮布壓傷
C.襯墊不均
2.四色印刷中,不著墨現象發生在不同處
A.版面用水過多造成的PILING
B.濕潤液PH值過高,油墨乳化(PH:4.5-5.5)
C.墨量不足
D.紙張吸水性差,後印的油墨黏度高於前印色,造成的反撥
3.疊印色之著墨不良
A.版面用水過多
B.網點疊印在滿版上造成的疊印問題
4.平行於印刷輥筒之條紋
A.墨輥或水輥故障
B.機器齒輪的跳動
5.垂直於印刷輥筒之條紋
A.注意放墨量左右是否平均
B.紙尾拖動
6.滿版處印紋不實
A.版壓或處版輥壓力過大
B.墨量不足或印壓不足
C.紙張表面粗糙
7.滿版沒問題,平網花花
A.油墨乳化
B.印第一面時噴粉於第二面印刷時又累積在橡皮布上(可勤洗橡皮布克服)

1.減少版面用水
2.使用酒精系統
3.提高印墨TACK值
4.降低印速
5.提高印壓
6.掉換色序(疊印色時網點色先印再印滿版色)
7.如果羅蘭機印刷發生不著墨可建議換至傳統式印刷機
8.可改為單色印刷(單色機一色一色印)
9.調整襯墊或輥筒的位置
10.更換橡皮布



七、剝離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剝離
重要判斷資訊:
1.油墨種類
2.印刷速度
3.印刷壓力
4.印壓色序

1.剝離樣本3張
2.未印或已印未剝離的樣張3張
3.批號取得
4.注意勿取校版紙(即未套印準確及色彩不均紙張)

1.刀片

1.檢查是否已正常運轉(約100張以後)
2.判斷絲向看是否順著絲向不良
A.順著絲向可能為紙的問題
B.順著印刷方向可能為印壓問題
3.取多張樣張看剝離出現的位置,是否發生在同一位置或發生在同一顏色,如果是則可能為印刷條件不良,可採取第4步驟
4.可將未印紙取多張調換印刷方向測試(頭尾掉換),狀況同3則非紙張問題
5.以刀片在玻璃處劃“X”,再挑起剝離處看是在那一層層間結合不良,另在白地處順著絲向劃約1CM寬的長條再挑撕,如果紙張結合力差,則撕起來很容易

1.油墨TACK值過高
2.天氣寒冷且剛開機印刷
3.印刷壓力調整不當
4.橡皮布老化
5.印刷速度過快
6.印刷用水過多,使紙張結合力遭破壞
7.天氣潮濕紙張受潮,故層間結合力降低
8.紙張層間結合力差

1.更換較軟之油墨和加入WAX等油墨調整劑降低黏度
2.降低印速,印壓
3.減少版面用水
4.等待室溫提高再印
5.更換橡皮布
6.更改紙張用途



八、靜電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靜電
重要判斷資訊:
1.紙間及印刷房溫濕度
2.印機有無靜電消除器

1.紀錄實際印刷情形(印刷速度)
2.印刷紙樣
3.收紙不齊之照片
4.批號取的

1.溫溼度計
2.照相機

1.一般靜電以非塗佈紙類較易發生,塗佈紙因塗佈層導電,故不會發生靜電
2.測量紙間溼度,一般乾冷狀態易生靜電,紙間溼度若低於35%RH即易有靜電
3.看紙張鬆紙情形,有靜電時會相黏在一起
4.印刷機的靜電消除器有無開啟
5.FEEDER的吸盤吸氣是否恰當,左右平均嗎?分離紙張的情形,風量夠嗎?
6.如果上述均正常,又常送雙張、打靶,可能為紙張中有膠質物(膠質點),可於未印白紙中發現

1.紙張導電度差
2.紙間溼度太低
3.印刷環境溫濕度偏低,一般正常控制
溫度25℃
溼度60‒65%RH
4.印刷機飛達的調整不當引起,其狀況類似靜電

1.放置一段時間
2.調溼
3.裝設(打開)靜電消除器
4.放慢印刷速度
5.勤於鬆紙
6.調整飛達之風量


九、折裂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折裂

1.未上光或未裱合之紙樣
2.折裂之紙樣多份
3.白紙三張
4.紙間溫濕度

1.放大鏡
(有尺度的)

1.白紙判斷以手折一角,折痕可見纖維表示折裂度極差,若略有雞爪痕則仍屬正常。(圖1)
2.判斷軋型是否不良
A.罫線寬度是否恰當
350G以下 應使用0.7mm
350-500G 應使用1.0mm
500G以上 應使用1.4mm
B.面版溝寬是否恰當
順絲向寬    =紙厚✻1.5+罫寬
垂直絲向寬=紙厚✻1.8+罫寬
面版深        =紙厚✻1.3
3.由成品判斷
A.未折前的軋線是否明顯銳利(圖2)
B.軋線是否將紙屑軋開(圖3)
C.上光是否因溫度高油層多或軋型過重(嚴重的話未折即可看見上光龜裂的現象)
4.一般如果試折紙張未軋處比軋線處裂的狀況輕微,則屬軋型不良造成

1.PVA上光過熱,未過水處理
2.UV上光油過量
3.軋盒不良
A.罫線及面版溝之搭配不良
B.面版溝因軋盒過多,硬度不足而崩潰
C.面版溝中跑入異物
D.刀模鬆動
4.絲向使用錯誤,正確的絲向如圖4所示

1.紙背再經過水處理
2.改善軋盒作業
3.改變絲向
4.更改紙張用途
5.一般軋型前會試折,因此如果已全部軋盒完成在反應,造成損失擴大,紙廠難以負責

 


十、竹管節、SLIME、破孔、夾雜、捲紙團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竹管節

1.紙張注意勿摺疊取約10張
2.拍照
3.批號取的

1.照相機

1.竹管節之發生會順著絲向
2.竹管節嚴重會在紙面形成類似海浪,而造成印品雙影、蠕動、甚至套印不準
3.不同批號狀況會不同,故應拆開未拆包之不同批號紙張檢查

1.紙張水分控制不均
2.壓光過程中張力控制不當
3.壓光轆磨損造成壓力的不均

1.重壓放置一段時間後再印
2.更改紙張用途
3.更改紙張尺寸

SLIME
破孔
夾雜

1.發生SLIME、夾雜之原紙樣
2.橡皮布損傷後之印刷物
3.批號取得

1.放大鏡

1.SLIME(菌糰)是與紙基結合呈油脂狀硬塊
2.判斷異物本身是否含纖維
3.異物是含在紙中還是黏在紙張表面
(SLIME或異物含於紙內屬紙廠問題,異物含纖維來自紙廠的機率較大)

1.漿料管路污物流出
2.網槽氣泡囤積物
3.人為疏失

1.再檢查其他紙樣

捲紙糰

1.捲紙糰發生之原紙樣
2.橡皮布損傷後之印刷物
3.破損之橡皮布
4.批號取得

1.放大鏡

1.捲出紙糰看是否超出紙邊
2.判斷是否有修邊
A.修過紙邊呈垂直銳利
B.未修過紙邊呈斜狀剪斷或垂直齒狀
3.核對橡皮布之印紋及壓傷處是否吻合
4.責任認定
A.修過邊且捲紙糰未超出紙邊時,屬裁修後之碰撞非紙廠責任
B.未修邊即上機印刷之捲紙糰,雙方均有可能
C.已修邊且捲紙糰超出紙邊時,雙方均有可能但印刷廠責任較少

1.CUTTER或SLITTER不銳利
2.紙張層間結合力不足
3.搬運撞擊
4.印刷廠裁刀不銳利

1.再檢查其他紙樣



十一、刀痕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細刀痕
刮刀痕
黑刀痕

1.連續之紙樣,包含良與不良
2.注意發生頻率
3.批號取的

1.放大鏡

1.以不良品樣張逆光檢視,可見明暗不同之條紋
2.條紋與絲向平行嗎?幾張有一張不良
3.條紋是否延伸整張紙
4.影響程度如何
A.會斷紙
B.影響印刷品質
5.區分
A.刮刀痕
順絲向且顏色較紙面白度更白(逆光則呈按條紋)
B.細刀痕
順絲向且有被刮深入破壞紙表纖維的痕跡(逆光看呈亮的條紋)
C.黑刀痕
順絲向且顏色較紙面黑的痕跡

1.紙張抄造在COATING時刮刀上有異物
2.刮刀破損

1.數量少時補紙先印
2.數量多時重新挑選在印
3.更改紙張用途
4.更改紙張尺寸


十二、紙態不良


事故名稱


紙樣收集方式


處理工具


判斷


發生原因


處理決策

紙態不良
重要判斷資訊:1.紙間溫濕度
2.印刷房溫濕度
3.紙態曲線圖

1.紙態不良造成的不良品
2.紙間及印刷房的溫溼度記錄
3.波浪曲線圖
4.批號取得
5.拍照片為證實紙態的最佳方法

1.溫溼度計
2.照相機

1.全幅大波浪
A.紙張水份不均或地合不佳
2.紙邊小波浪(中央平坦)
A.紙張水份偏低
B.印刷房溼度偏高
C.裁修後放置未加保護
3.緊邊(中央凹陷四邊翹)
A.紙張水份偏高
B.印刷房溼度偏低
C.裁修後放置未加以保護
4.彎曲(CURL)
紙張兩面吸水性不一,又因裁修後受溫濕度的影響
A.開封面順絲向往上翹為A CURL,往下翹為B CURL
B.垂直絲向的翹為M CURL(機器複捲後的慢性彎曲)

1.紙間溼度一般高於印刷房溼度5-8%為最恰當
2.若紙張與印刷房間的相對溼度差異過大(超過10%)則影響紙態之變化,須對紙邊加以保護,否則極易造成紙邊波浪、緊邊及CURL
3.紙張在未拆包時紙態平整且溫濕度在控制範圍內,但裁修放置過久

1.拆包後立即印刷
2.摺紙後上機
3.調溼處理
4.縮小尺寸使用
5.使用大輥筒徑機型印刷
6.改變絲向印刷
7.以塑膠袋覆蓋並加壓一段時間
8.紙邊波浪可用電熱器加裝在FEEDER兩端,此方法以薄紙類較有效
9.緊邊可以水桶裝水,用電扇吹或灑水在地上加溼作補救

 


標 題日 期
    尚無相關訊息資料